亞洲標簽大獎歷經12年的積淀,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標簽印刷行業技術交流的專業化展示平臺,見證著我國標簽印刷行業技術的更迭變化。很榮幸,筆者曾于2016、2018、2020年連續三屆擔任該賽事的印制評委,對從歷屆參賽標簽作品的印刷質量變化中探尋標簽印刷業市場技術發展趨勢有了些許深入的體會。本文,筆者根據評審過程中的“所見所得”和自己對行業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希望能給讀者以啟示。
本屆亞洲標簽大獎凹印標簽的最出彩者,當屬解決了凹印暗調并級痼疾的雅培收縮膜套標,如圖7所示。我們知道,控制凹印產品質量的幾大要素有套準、刀絲、色差以及暗調并級。而凹印在高光與中間調方面很難找到瑕疵,因為凹印版面是凹陷的,只要黏度控制得當,凹印高光區域的網點一定比印版網點稍小,不會有太大的擴張。所以凹印高光看上去很細膩,歷來是凹印在包裝界稱雄的有力資本。
圖7 2020亞洲標簽大獎凹印彩色加網最佳印制獎——雅培收縮膜套標
凹印網點在0~15% 區間是線性擴大,擴大量很小,即高光處同斜率為45°的直線近似重合,因此高光區域很容易印刷。如果真要較真,要求最小網點是175lpi的3% 而不是5% ,或者要求最小2% ,這對凹印會是一個難題。但畢竟市場不會作如此苛刻的要求,高光區域達到柔和并能將層次拉開,這在凹印產品質量上已經能夠使人滿意。有套準與刀絲故障的作品不會送審,色差也不是通過看幾張標簽就能確認的。因此暗調并級以及由此產生的發花故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我們審核的重點。
凹印如果以網點面積來計算的各層次擴張變化,可以參見圖8所示。15% 以前是貼近45°斜線的直線,15% 以后則下降到30°斜線,這說明網點面積逐漸縮小。凹印網點沒有臨界點,從小到大,逐步展開。凹印也沒有真正100% 的實地,因為在印刷過程中要擱住刮刀,凹版必須要有將網點有效分隔的網墻。我們現在看到的凹印實地,其實是電雕凹版的通溝所致。凹版的通溝隨不同網角出現在不同時段,30°在95% 處就會出現,45°次之,60°出現得最慢。
凹印所謂的暗調并級,其實就是60% 以后,相鄰網點的間隔變小,此時若油墨黏度過低,油墨干燥過慢,凹版網穴中的油墨在轉移過程中就會溢出,原本相鄰的網點就會互相侵蝕,會誤連接在一起。肉眼裸視該區域會出現原本不該有的發花,放大鏡觀察則很清晰地看到網點相連,也就是業界常說的跳階、并級,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解決暗調并級,主要在于控制好油墨黏度,但一旦提高油墨黏度,就有可能增加刀絲風險。只有在充分掌握溶劑型油墨在添加混合溶劑后的溶解性與干燥速率的前提條件下提高油墨黏度,凹印的暗調并級才可以避免。2018亞洲標簽大獎的凹印獲獎作品能達到70% 處暗調不并級,當時已屬難得。而此次獲獎的作品竟能在80% 左右不并級,著實令人嘆服,如圖9所示。
圖9 2020亞洲標簽大獎某凹印獲獎作品80%網點微觀圖
據了解,此次獲獎的作品在凹版上作了改革才獲得了如此的成效。凹版上的改革不外乎有兩種:一種是采用激光凹版,網穴呈U型,版面淺,墨層薄,同電雕凹版的組網結構不同,實地通溝是需要計算機制定的。另一種是電雕淺版,采用130°、140°的大角度雕刀,通溝會自動按網角的特點出現,網點形狀、網點間隔略有變化。據介紹,該標簽印刷企業采用的是后面一種改革方案。這樣油墨的黏度控制,混合溶劑的溶解性與干燥速率控制,都是該工藝得以成功的必要保證。
采用電雕大角度雕刀的改革方案,存在故障率提升的風險。要避免這種風險,印刷企業要做許多細致的應對工作,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應該向他們表示祝賀。
不過,筆者倒是很希望他們采用的是激光凹版改革方案。因為一旦他們適應了激光凹版的使用要求,在此基礎上的凹印油墨水性化,即用水墨取代溶劑型油墨,從源頭上打開凹印解決環保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可以被打通。凹印的水墨應用,目前主要糾結在印刷產能上,如果凹印采用激光凹版,印版淺,墨層薄,對干燥條件的要求明顯降低,產能達到200m/min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水墨在電雕淺版上的應用,目前出現許多故障,但生產一線分辨不出是水墨的原因還是印版的原因,不得不糾纏溶劑型油墨VOCs末端處理,從而拖了整個印刷界的后腿,這是我們實在不愿意看到的。
筆者將此次凹印解決暗調并級的作品看作是凹印軟包工藝改革的先行者,立意即在于此。學會用印版和油墨的改善來印刷高難度的標簽,這離用水墨代替溶劑性油墨的凹印重大革新目標已經不遠。
本屆亞洲標簽大獎數碼印刷作品數量不少,最佳印制獎達到了6個,可見報名參賽作品之多。但質量并不出挑,依筆者之見,比2018亞洲標簽大獎的參賽作品略遜。之所以參賽作品的數量增多這與近兩年國內數碼印刷的擴張態勢相吻合,但質量稍遜,這值得我們三思。筆者對數碼印刷并不內行,但關注數碼印刷已經很久,在此拋磚引玉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1.數碼印刷是針對當前印刷界后繼乏人局面的最佳突破口。無版印刷、由計算機控制的印刷、在恒溫車間條件下的印刷、從電腦打印引申來的印刷,這些同傳統印刷在硬件上差別很大的印刷概念,對年輕一代會引起遐想,引起興趣,引起他們對職業的喜愛。至于白領、藍領的區別,數碼印刷完全不像傳統印刷那樣分明,數碼印刷的硬件與軟件,十分適合現在的年輕人。相比于傳統印刷后繼乏人,有些印刷高校近期甚至取消了此類專業,數碼印刷則前途遠大,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
數碼印刷值得傳統印刷學習指的是它的自動化,少人化,智能化,乃至有可能達到的無人化特點。傳統印刷要發展,自動化、智能化是必然目標。中國印協柔印分會下屬有一家企業,8個員工就能使公司生產線全部動起來,并達到滿負荷生產。因為采用的是柔印工藝,在生產過程中的變量比較少,規范化、程式化的管理模式就能達到少人的目標。但是要達到無人化則很難。筆者參觀過他們的上海工廠,除了必要的自動傳送帶與智能倉庫,換訂單不用人,這個已經成功的嘗試是我們柔印界非常關注的。國內柔印界從設備著手逐步實現的自動化改善,目前我們已經看到的是柔印機上每個色組配置兩臺CCD相機:一臺控制套準,一臺控制壓力調節。這些配置目標都是自動化與智能化,但同數碼印刷設備的硬件相比,傳統印刷畢竟差距太大。因此,數碼印刷在這方面的作用令人矚目。
2.本屆亞洲標簽大獎數碼印刷提供的參賽作品,除在傳統標簽上添加可變數據打印的標簽外,有完全數碼印刷的標簽,也有同組合印刷配套印刷的標簽,甚至還有數碼印后呈現的標簽,用以代替絲網的局部UV,或印后傳統的擊凸。可以說,在標簽領域數碼印刷技術同傳統印刷技術展開全面較量,本屆亞洲標簽大獎開啟了新篇章。
由于數碼印刷從可變數據打印發展到了書刊印刷,乃至現在的標簽印刷、包裝印刷,因此,對數碼印刷的質量評估也不得不擺上印刷界的評判臺。標簽領域的數碼印刷作品,其印刷網點基本分為兩類:一類以HP indigo為代表,模擬傳統印刷中的調幅網,如圖10所示;另一類以愛普生打樣系統為典型,實現調頻網印刷,如圖11所示。
圖10 2020亞洲標簽大獎數碼印刷獲獎作品調幅網微觀圖
圖11 2020亞洲標簽大獎數碼印刷獲獎作品調頻網微觀圖
傳統印刷中,所有的包裝印刷幾乎都采用調幅網,以網點面積的大小來體現顏色的深淺。甚至網點具有二維特性的電雕凹印,即不僅有面積的大小,還具有墨層的厚薄,都采用調幅網。以網點疏密體現顏色深淺的調頻網,一般只用于一次性印刷的書刊、畫報。在包裝產品,尤其在追求品牌一致性的外包裝上,很少有企業敢用調頻網。這是因為多年來的經驗已經證明:調幅網重復性能好,只要控制住網點基本單元,復制還原十分穩定。調頻網十分細膩,但一旦最小網點稍有變形,經疏密程度算法的放大,實際顏色就會變淺,復制還原比較困難。
HP indigo模擬的傳統調幅網點如果不仔細辨別,同膠印、柔印、凸印等平面網點難以區分。愛普生起家于印前打樣,調頻網可以使樣張十分細膩,但因網點結構的不同,同實際印刷效果總有些差距。由于數碼產品要在傳統印刷領域攻城略地,或者說與傳統印刷配套、互補,因此同傳統印刷相像到什么程度,是否能達到傳統印刷目前的質量水準,這不得不成為考量數碼印刷質量的一根標桿。
本屆亞洲標簽大獎數碼質量的評比,基本上就是按照以上兩類網點結構分別評判:對調幅網,就觀察所模擬的網點是否失真,是否形變。本屆作品中出現了一些線條網(如圖12所示),傳統印刷中很少會出現這種網點結構,數碼印刷也不應該有。之所以形成按一定角度排列的變形線條,估計是網點拖尾所致。困難的是,對數碼調頻網的評估目前還沒有參照物,我們甚至很難找到瑕疵,只能根據對整個圖片的感觀來評判。以找不到瑕疵作為對參賽作品的評語,說明我們的評判標準有所缺失,也反映了數碼印刷界必須盡快建立質量評判標準,否則就要拖行業后腿。
圖12 2020亞洲標簽大獎數碼印刷某參賽作品線條網微觀圖
其實,自數碼印刷進入中國以來,我們都知道用數碼印刷模擬傳統印刷存在一定的難度。以模擬調幅網的數字印刷技術為例,國內凹印制版的龍頭企業曾用某款最新數碼印刷機型去追凹印產品,普通人看后覺得很像,但專業人士將網點放大,就相差很多。像與不像是數碼產品的生命線,對調頻網結構的數碼也一樣。筆者2019年在參觀一家同時具有輥枕結構的機組式柔印機和某品牌數碼印刷機的企業時,曾提出能否用數碼設備追一下柔印機上印制的一張青蘋果標簽,看一下能追到多少,有多大失真?可能是因為疫情的關系目前尚沒有回音。
這就直逼目前國內數碼印刷界的軟肋,數碼印刷在面上已經鋪開,但沒有數碼印刷品的質量評判標準,已經阻礙了數碼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業界有一種說法,因為目前數碼機基本上是進口設備,現在還沒有到訂標準的時候。筆者對此不敢茍同,因為當年我們訂立GB/T17497--1998柔性版裝潢印刷品標準時,當時的設備也是以進口設備為主,但訂立一個產品質量標準,業內就有了一個技術上的參照,印刷質量就會有所提升。反之,沒有標準,如本屆亞洲標簽大獎的數碼質量稍遜于上屆,應該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3.數碼印刷機必須要依據結構的不同作正確分類,這對科學地制訂數碼行業印刷標準有很大作用。我們已經知道,目前國內印刷界配置的數碼印刷機品類繁多,以成像技術分類,有靜電成像技術、噴墨成像技術。以所用油墨分類,有采用水性墨的,也有采用溶劑油墨的。為達到快速干燥,噴嘴做了重大改革,從而使用UV油墨。為模擬傳統網點,因而采用電子油墨。何況墨水中還細分顏料型或染料型,甚至包括各種不同的墨粉。蘭達數碼印刷機還號稱使用納米油墨……因此,對于各種不同的數碼印刷機需要科學分類,從而分門別類地制訂印刷質量標準。數碼界現在已經發現的一些質量問題,如圖13所示的毛刺與白線,以及本屆數碼參賽作品中出現的斜線網點,要有準確的分析,并要有可靠的解決方法。
當然,如果對所有的質量故障能夠統一解決,這當然最好。不過噴墨成像的設備同靜電成像的設備故障不盡相同,如白線與毛刺總不會出現在靜電成像設備上吧?
數碼印刷體現的是印刷界的未來,但坦率來講,成本與質量這兩大關口并不好過。傳統印刷希望數碼印刷能比自己好,進步更快,但在目前階段,成本與質量也正成為兩大營壘爭奪的陣地。我們知道,,從圖書出版到標簽、包裝,體現自動化、智能化特點的數碼印刷一定會逐步成熟,逐步完美,甚至總有一天會取代傳統印刷。但是,目前還不是傳統印刷繳械投降的時候,傳統印刷在自己領域的不斷改善與創新,在成本與質量上還有可能再搏一下。希望競爭能促使國內的數碼印刷發展更快,也希望傳統印刷不要輕易丟棄自己的陣地。